本科生培养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本科生培养 > 专业建设

电子信息类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3-04-13

  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于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2023年按大类招生,包括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五个本科专业,大一下学期,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学习成绩进行专业分流。 

  注:对于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3+3”模式省份要求选考科目必选物理,“3+1+2”模式省份要求首选科目为物理。 

  一、通信工程 

  1、专业简介 

  通信工程专业是电子信息类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和解决在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应用的相关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 

通信工程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是国家信息产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学科。信息产业中的互联网、无线通信、光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显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汽车电子、生物信息、高端医疗器械、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装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都离不开通信工程专业人才。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社科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优良,能够在通信设备制造、通信标准制定、通信业务运营与决策、互联网及电子商务、通信电子器件设计与研制、产业化应用等领域,从事通信电子器件的设计与产品研发、通信系统设计与集成、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产品检验与质量监控、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期待毕业生经过五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具有的职业能力和取得的职业成就如下: 

  (1)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社科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意识; 

  (2)能够进行通信电子器件的设计与产品研发、通信系统设计与集成、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产品检验与质量监控、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 

  (3)在通信设备制造、通信标准制定、通信业务运营与决策、互联网及电子商务、通信电子器件设计与研制、产业化应用等领域具有职业竞争力; 

  (4)具有国际化视野,在多元化发展中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有责任担当,并能发挥骨干作用;  

  (5)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 

  特色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交换技术、信息理论与编码、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1996年武汉理工大学设置通信工程专业并延续至今,2007年获批国家级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2008年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湖北省品牌专业;2011年获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013年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开设通信工程专业本硕六年一贯制实验班;第四轮学科评估信息与通信工程为B全国前20%-30%,湖北省第2);通信工程专业办学水平多年来一直处于国内领先行列,中国科教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0-2021)》中,通信工程专业在全国436所高校中排名20位,位居全国前4.6%。 

  通信工程专业近年获国家精品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湖北省名师工作室1个、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校级核心课程教学团队5个,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培养特色 

  (1)培养体系先进、科学。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确立研究型、工程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通信工程专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信息产业、电信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与通信技术开发、研究、应用管理和通信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名师引领,开放协同。 

  以国家名师(国家万人计划名师、国家教学名师)和各类校级名师为引领,造就了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以及系列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重点实验室和29个校企共建基地,实现多层次、多方位和多渠道协同育人。近年来,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国家级奖励309人次(其中特等奖7人次、一等奖53人次、二等奖91人次、三等奖158人次),省级奖励296人次(其中特等奖35人次、一等奖101人次、二等奖92人次、三等奖68人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69篇。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2022届毕业生共264人,学生在境内外继续深造173人,签约企事业单位78人,就业率为95.07%。 

  单位性质: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比66.67%,其次为国有企业,占比30.76%。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为湖北省、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35.89%。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分别占比79.49%、11.54%,其中进入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超过85%。 

  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中国信科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三星电子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通信工程专业保研率和研究生录取率一直位于全校前列,2022届毕业生国(境)内外深造的173中,国内升学158人、出国(境)深造15人,分别占比59.85%、5.68%。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为16.67%。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共计151人,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95.57%。 

  出国(境)去向:主要国家(地区)为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化交流和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 

  优秀学生或杰出校友: 

  优秀学生: 

  栾凤凯,通信工程专业1701班学生,中共党员,现任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2017级年级长,分别获得第八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暨2019年国际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邀请赛国家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地区一等奖、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国家一等奖。在校期间,作为组长组织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项,发表EI会议论文3篇、CPCI论文1篇,申请外观专利2项。现已送至武汉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赵子龙,通信工程专业信息sy1801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本科五学期平均分数94.58,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先后获得“勤奋好学先进个人”和“校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分别获得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TI杯”2020年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 

  杰出校友: 

  李玮,武汉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00届本科毕业生,2003年获武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现为武汉易思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专业学位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后长期从事移动通信接入网协议栈和相关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十余项。近年来积极参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的工程教育认证方面的培训与认证工作,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熟悉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施伟,男,武汉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1届本科毕业生。曾就职于阿里巴巴集团,先后负责千万级商家的多端一站式工作台“千牛”、商家业务开放体系、阿里CRM“聚星台”。荣获阿里巴巴集团“最佳新员工”称号,连续两年破格晋升。“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国内B类)”称号,担任喜相逢集团副总裁福建淘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CEO集团于201912月香港递表。创办杭州一谷科技有限公司,曾任易靓好车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通过汽车新零售服务平台的模式,覆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主导推动了谷科技与地方城投公司、地方财政单位、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融资租赁企业等项目的合作。 

  二、电子信息工程 

  1、专业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从事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的理论研究,以及电子设备与系统设计、开发和集成的工程应用,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电子信息工程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学科专业,已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家居、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智能电子系统设计与开发以及智能机器人、工业物联网以及工业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能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在推动传统行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在电子信息产业工程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研究开发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具备现代电子技术理论、通晓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熟练掌握信号与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巧,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以及跟踪本专业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学生能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原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现代检测技术。 

特色课程:DSP 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语音处理、数据采集与智能仪器、FPGA 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智能信号处理与应用、工业互联网及其应用、微波信号处理与应用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全国前20%-30%,湖北省第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建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依托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拥有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基地2个。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了若干支以课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和名师。目前已获批校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1个,特色课程(群)教学团队5个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3人,青年教学名师1人。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2020年获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 

  培养特色: 

  (1)围绕以智能信息处理与工业物联网为主体,构建极具智能时代特色的电子信息专业技术支持体系 

本专业将瞄准前沿,以“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现代生活中的信号处理”等国家级课程为品牌,以“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原理与实现”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依托,以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平台”为基础,以团队中超过60%以上的信号处理与物联网高水平师资为骨干,建成以“智能信号处理”“工业物联网”为特色,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新时代发展亟需的人才。 

  (2)培养适应电子信息产业链业态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本专业已建立了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大学生创新基地和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开放实验室,以互联网+、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为载体,积极与华为、烽火、长江存储等电子信息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形成了面向专业前沿、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近年来,本科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成绩斐然,获国家级奖励150人次(其中特等奖3人次、一等奖27人次、二等奖41人次、三等奖79人次),省级奖励196人次(其中特等奖28人次、一等奖65人次、二等奖73人次、三等奖30人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2022届毕业生共236人,学生在境内外继续深造110人,签约企事业单位112人,就业率为94.07%。 

  近五年具体就业情况如下。 

  单位性质: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比67.86%,其次为国有企业,占比22.32%。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46.43%。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占比69.64%、19.64%,其中进入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超过75%。 

  知名企业: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2022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110人,其中国内升学104人,出国(境)6人。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为27.88%。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共计100人,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96.15%。 

  出国(境)去向:主要国家(地区)为美国、中国香港、英国等。国际化交流和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美国杜克大学、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 

  优秀学生或杰出校友: 

  优秀学生: 

  殷晗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705班学生,中共党员,本科四年课程平均分数90.5分,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曾获“校三好学生标兵”、“创新创业先进个人”、“社会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分别获得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一等奖、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三等奖等竞赛奖项,三年内完成省级优秀科研项目一项、校级科研项目三项,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史文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803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本科前五学期课程平均分数93分,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先后获得“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员”和“校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分别获得第九届湖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现已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 

  张翔宇,武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3届本科毕业生,2003年7月至2015年11月担任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与客户群管理部总监,2015年12月至2018年2月担任湖北省楚天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8年2月担任湖北省楚天云有限公司总经理,并获得2018年武汉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优秀企业家。 

  卢红洋,武汉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7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获武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及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2019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交通运输部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研究工作,负责北斗系统加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论证和建设工作,先后主持参与卫星导航领域重大项目近20项,获卫星导航领域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参与标准编制6项,发表论文10余篇。 

  三、信息工程 

  1、专业简介 

  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领域的一个宽口径专业,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利用等方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是科学与工程并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信息工程专业以信息的处理与应用技术为核心,涵盖当前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方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等,培养从事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设计、开发、应用与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泛。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息理论基础、感测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特色课程: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语音处理、模式识别、大数据与云存储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信息工程专业是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专任教师共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获博士学位比例达67%,青年教学名师4人。 

  信息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学科,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为B(全国排名并列第28位,湖北省并列第2位),信息工程专业办学水平目前处于国内领先行列。 

  培养特色: 

  (1)探索适应新工科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基础和能力并重、特色与个性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以学科交叉、科教结合、产教融合为重点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工程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与工程相结合的能力和软硬件开发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2项。        

  (2)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能力。 

  依托专业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实践基地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基于课程的项目设计、学科竞赛、创新产品开发为手段,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年获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奖励46项。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毕业发展:本科生毕业5年后,90%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进入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超过7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评价优秀率超过80%。 

  总体就业2022届毕业生共151人,学生在境内外继续深造35人,签约企事业单位112人,就业率为97.35%。 

  单位性质: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比71.43%,其次为国有企业,占比26.79%。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37.5%。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占比70.54%、16.07%,其中进入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超过75%。 

  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2022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35人,其中国内升学30人,出国(境)5人。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为42.85%。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共计29人,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96.67%。 

  出国(境)去向:近年来学生出国(境)主要国家(地区)为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际化交流和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工程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 

  优秀学生代表: 

  赵中雨,信息工程专业1802班学生,三年专业课学分绩点及综合测评成绩班级第一,曾荣获国家奖学金、学术科研奖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国际海洋目标识别邀请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省特等奖。积极开展深入研究,发表中文核心论文两篇、工程索引论文四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授权一项)。 

  徐子扬,信息工程专业1804班学生,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在校期间,累计获得学科竞赛奖项9项(国奖1项、省奖2项),文体类竞赛奖项3项(国奖1项)。主持科研项目2项(国创、校创),申请4项国家科技发明专利(3项第一发明人)、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一著),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篇EI检索论文。现已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深造。 

杰出校友代表: 

  李志刚,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专业2003届毕业生,2003年09月至2006年06月武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任上海汽车技术中电子电器部车身电子科系统经理(四级工程师),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任北京宝沃汽车电动汽车技术中总监,2019年7月开始任北京宝沃汽车电子电器及智联创新业务副院长,全面负责整车电子电器架构,新型车载通信网络、智能座舱域、智能车身域及辅助驾驶系统等开发工作。 

  廖方诚,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专业2006届本科毕业生,2009年6月武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毕业。历任中兴通讯监控产品线嵌入式软件工程师、中兴力维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项目经理、核心技术实验室主任、研发技术总工等职。2016年至2017年间,加盟中兴微电子高级技术专家团队,任技术总工。2017年3月调任中兴新集团(中兴通讯母公司)战略专家团队,2019年5月,集团投资2000万成立深圳新视智科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曾带领研发团队主导开发了全球首款“H.265智能高清网络摄像机”,获得2014年安博会“创新产品特等奖”。 

  四、电子科学与技术 

  1、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它既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学科,又是信息技术的前沿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为:微电子学与集成电路、光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它是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专业。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1)具有良好的品德与人文素养,了解当代全球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2)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能运用数学和科学工具解决工程问题; 

  (3)能胜任微电子或光电子或电路与系统专业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及管理工作; 

  (4)具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趋势的敏感性,具有创新意识以及跟踪掌握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5)具有口头和书面的沟通技能、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提升能力。 

  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原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基础、微电子工艺原理 

  特色课程:电子EDA与数字系统设计实验、光电子技术、物理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电子封装与表面组装技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光电测试技术、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实验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本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特色专业,依托光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22年获批武汉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共有专职教师 15人,其中教授4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11人,100%具有博士学位,100%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93%以上的教师具有国际化背景。已获批校级专业教学团队1个,课程(群)教学团队2个,湖北省“楚天学子”1人,校级青年教学名师4人,校级师德标兵1人。 

  2022年本专业学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等大学生学科竞赛国家级奖19人次、省级奖16人次,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7项。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863”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 

  培养特色:本专业按研究方向分为三个课群:微电子课群、光电子课群、电路与系统课群;本专业注重坚实的集成电路设计基础教学,多环节PCB设计制版和硬件调试能力训练,加强MCU和FPGA课程教学和训练,学生具有较强的软硬件开发能力;本专业建设有超净工作间实验室、“电子科学与技术开放性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ALTERA公司EDA/SOPC联合实验室”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创新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每年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训练,获得多项奖励;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横向项目成果开设5门“科学探究类课程”,带领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2022届毕业生共107人,学生在境内外继续深造42人,签约企事业单位63人,就业率为98.13%。 

  近五年具体就业情况如下: 

  单位性质: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比66.67%;其次为国有企业,占比26.98%。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41.18%。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分别占比54.9%、31.37%,其中进入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占比超过71.42%。 

  知名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联技术有限公司、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2022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42人,其中国内升学41人,出国(境)1人。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为16.82%。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哈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共计41人,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100%。 

出国(境)去向:主要国家(地区)为英国。国际化交流和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谢菲尔德大学等。 

  优秀学生或杰出校友: 

  优秀学生: 

  刘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1901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任班级学习委员,平均学分绩点专业排名第一,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和“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和奖励,获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现已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崔梓航,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1901班班长,中共党员,现任班长、电子专业第一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中华诗社社长获校优秀社团负责人获校一等奖学金、社会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平均学分绩点专业排名第四,获第六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国家一等奖第一名、企业大奖。现已保送至武汉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 

  曾康,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届毕业生,2003年至2007年在华硕集团担任研发部副课长,2007年至2016年在联想集团历任主板开发经理,平台开发高级经理,产品质量验证及研发运营总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总监。2011年作为30岁以下青年代表,代表联想集团参加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世界青年峰会,2015年参与IBM x86服务器业务收购后的整合工作。2016年3月从联想集团中国总部搬到联想集团美国罗利总部,任高级总监开拓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业务美国市场,负责产品平台,全球业务运营及整机柜解决方案,任职期间获联想集团2018-2019财年卓越领导者奖项。 

  朱一超,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届毕业生,2008年7月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1年2月就职于Discover金融服务公司。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创办互联网大数据创业公司。2013年4月至今担任eBay大中华区市场及运营总经理。 

  范慧丽,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届毕业生,20126月获哈尔滨工程大学通信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第七〇一所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和体系研究组科长,历任多型水下装备系统主任设计师、主管设计师,主持装发部、军科委、国防科工局等多项重大、重点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16项,出版学术专著2本。2021年获中国船舶集团公司首批青年拔尖科技人才。 

  姚笛,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届毕业生,现就职于华为公司,主任工程师、芯片规划师,长期从事光通信设备研发工作。主要负责产品预研和商用交付,完成多次行业NO.1的产业首秀,奠定行业领导者地位。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讨论并提交了有效专利,负责多个关键业务芯片规划,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连续四年获得产品线总裁奖,技术竞争力和卓越交付奖。 

  五、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1、专业简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武汉理工大学2022年新增本科专业。专业隶属于我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领域”而设立的“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本专业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具备深厚的理论背景和鲜明的工程特点,以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和集成系统开发能力为目标,应用领域涵盖芯片设计与制造、智能驾驶、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制造等众多新兴行业。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集成电路设计和集成系统开发,围绕“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化”国家战略和市场对通用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FPGA等领域的需求,培养具有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胜任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领域的研究、开发、制造及管理工作,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和具有卓越追求、卓越能力的卓越专业人才。 

核心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固态电子学、半导体器件物理 及嵌入式系统原理、数字集成电路基础、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实验 

特色课程:光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电子EDA与数字系统设计实验、凸优化、集成光学理论与技术、IC物理设计基础、集成电路软硬件协同仿真、PCB设计与仿真、集成电路测试技术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依托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射频微波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验、实践平台,融合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方向的优势师资力量,是武汉理工大学大学重点规划建设交叉融合的专业之一。 

  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专业教师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大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7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 

  培养特色: 

  (1)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健全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本专业围绕集成电路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重点培养具有理论发现、应用创新的科技人才。专业以电子类“金课”为抓手,加强学生在电子、数学、物理方面基础,打造“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三个专业课程群,全面提升学生在集成电路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能力。 

  (2)构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特色方向 

  目前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已含有上百亿个晶体管,设计自动化技术是解决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关键性技术。专业在教授学生集成电路、系统通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学生计算机基础和面向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类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EDA设计方法、算法和软件,提高学生今后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发的能力。 

  (3)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平台 

  本专业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在信息学科领域丰富的实践资源,构建了由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项目组成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专业积极同集成电路企业联系,与华为终端、ALTERA、新思科技、长江储存、华大九天等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实践平台,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供充分支持,确保学生得到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意见》,指出针对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相关部门需要创新集成电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和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增设集成电路相关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培养集成电路产业急需、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 

  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0-2021年版)》2020年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约54.1万人,同比增长5.7%。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约20万人。 

  

  

  

  

  

  

  

附件:

  
Baidu
sogou